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?
據國外媒體調查顯示,在最可怕的事情中“當眾講話”被列為了第一位!而害怕死亡才排在第二位,90%以上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公開演講恐懼癥。
丘吉爾也說過,人生有三件最難的事情,第一件,爬上一堵向你傾倒的墻;第二件,吻一個決心離開你的姑娘;第三件,就是當眾講話了。
當眾演講為什么這么“可怕”?
演講教練張其文老師總結了三點:不自信、不習慣、怕丟臉!
1、不自信
”自信“是一種自我效能感,指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,也就是你是否相信有能力做好一件事。社會學習理論的創(chuàng)始人班杜拉認為, 由于不同活動領域之間的差異性, 所需要的能力、技能也千差萬別。一個人在不同的領域中, 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。對一件事越熟練越自信,越是熟悉一個場景,在這個場景中表現得越自信。
演講中”不自信“分以下幾種:
一是對“自己”不自信,二是對“演講”技能不自信,三是對“內容”不自信,后兩者不自信涉及到經驗和能力,只要系統(tǒng)化練習可以快速提高,最難的是“對自己不自信”。
自信度高更容易主動去做一件事,哪怕是原來沒有做過的事,而自信度低更容易退縮或放棄做一件事,尤其是從未做過的事,繼而產生以下循環(huán):越自信--越主動--越行動--越有能力,越不自信--越退卻--越少行動--越低能力。因些,想要變得更有能力、更成功,提高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。
提高自信心有以下幾種方式:
公眾演講
提高特定技能和能力
心理訓練,以消除自我限制
2、不習慣
或許你很自信,對演講的內容也很熟悉,此時如果還很緊張、害怕甚至恐懼,那可能是因為“不習慣”,這其實是“不自信”的另一個原因,這里不再贅述。
3、怕丟臉
對于很多人,這是演講怯場的核心根源。
每個人都在心中守著一個”完美“的自我,不想讓人看到自己的任何缺點,比如膽怯、軟弱、膽小、無知、自私、笨拙、無能等等,我們希望表現給他人的永遠是那個”完美“的自己,它就像是一個包袱,被我們背一輩子、放不下,也稱”偶像包袱“。當我們擔心自己的不足和瑕疵可能要展示給眾人時,就會緊張、害怕、退縮,這就是”怕丟臉“。
“怕什么,反正死不了!”
“臉丟盡了,就該賞臉了!”
在張其文老師的課程中,這是“去偶像包袱”常用的心理暗示語。在你演講前,默念幾遍也是一劑強心劑。
“去偶像包袱”,其實是讓你有勇氣“素面觀眾”,充分袒露,美顏后當然就更自信了。
演講“恐懼”和“害怕”是一種心理狀態(tài),不是真正阻礙事情的客觀困難,要不要克服、能不能戰(zhàn)勝,完全由自己說了算。只要能夠克服以上三個心理障礙,你也一樣可以口若懸河、出口成章。
當眾演講是一種技能,只要刻意練習,人人均可掌握。
當眾演講是一種展示,準備充分、勇敢上臺、真情演繹,你就是“獨一無二”的完美。
